很多發現、發明,往往始于生活中的偶然。今天要說的烏銅走銀,也不例外。話說清朝雍正年間,云南邊陲的石屏縣異龍鎮岳家灣村,銀匠岳富煉銅時,不慎將金戒指掉落鍋爐中,戒指瞬間熔化了。他一氣之下,便把鍋旁一些金屬材料,全部扔下鍋。氣消后,他卻在鍋中發現了一種從未見過的合金,便試著用這種合金制作工藝品,后逐漸形成了烏銅走銀。
云南省,是一個擁有眾多少數民族的省份,這里的少數民族,喜歡佩戴銀飾,尤其是姑娘出嫁,需要制作整套的耳環、手鐲、頭釵等銀飾。古滇國的青銅鑄造工藝,非常精湛,很早,就能采用單范澆鑄、空腹范澆鑄、夯筑范澆鑄、套接范澆鑄、失蠟法澆鑄等方法,制造用途多樣的生產生活用具,和工藝美術品,并使用鍛造、模壓、鏤空、鎏金、鍍錫、鑲嵌、彩繪、線刻等后期加工技術,使青銅器,更具實用性和更精美。
古滇國工匠,對青銅合金比例,有著較為準確的認識,并能熟練地應用。他們采用的合金成分,多達6種以上,除了人們熟悉的銅、錫、鉛、鐵外,還有鎳、硅等。他們根據自己對青銅器性能和用途的設計要求,調整合金成分,改變合金比例,或使之提高硬度,或增強韌性;并能巧妙利用合金比例,改變銅器的顏色,使之烏黑發亮,或潔白生光,從而滿足人們的審美情趣。因此,烏銅走銀工藝,在云南誕生,說是偶然,并非偶然。
烏銅走銀,所謂烏銅,是銅、金等八九種金屬的合金,表面烏黑而富有光澤。走銀,則是將銀絲或金絲,嵌入烏銅表面已鏨刻好的花紋內,加熱熔化,與烏銅成半合金狀態,冷卻后磨平,然后用手急擦,使汗液浸漬到走銀處。歷史悠悠,歲月沉淀,胎體變為烏黑,細紋則為黑白、黑黃。古色古香,厚重典雅,細膩柔美。白銀花紋圖案,游走于烏黑銅胎上,栩栩如生,故稱“烏銅走銀”。
烏銅走銀,比傳統工藝“金銀錯”工藝,更為精湛,所嵌銀絲更細,圖案更為傳神。在工藝美術界,云南的烏銅走銀,曾與北京的景泰藍,并稱為天下銅藝雙絕,被專家合稱為金屬工藝品雙璧。
300年來,烏銅走銀的關鍵技術密不示人,能熟練掌握這項工藝的人寥寥無幾,這一技藝,曾一度宣告失傳,因此,世人知之甚少,更顯神秘。民國時期,烏銅走銀,曾被帶到西方,其著色技術,曾引起歐洲一些化學家的興趣,但沒有研究出任何結果。
烏銅走銀的制作細膩入微,每一道工序,對作品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制作工序大體分作以下幾步:
首先是“烏銅”的冶煉,要選用優質的銅和一定比例的黃金、純銀等9種貴金屬材料分別投入熔爐中冶煉成烏銅合金。其合金的成分及具體冶煉的方法是一則秘方,這也是烏銅區別于紫銅、白銅等其他金屬、能夠變黑的原因。
其次是鍛制烏銅片,將合金以鍛打、碾壓等方法做成不同厚度的烏銅片,厚度一般0.5至0.8毫米,根據所制器物器型來定。然后,就是鏨刻圖案了,在每張烏銅片上,鏨刻出各種各樣的圖案紋飾,或書法文字,其鏨刻的深淺度,則完全由制作者憑著日積月累的經驗來掌握,薄薄的烏銅片上,去雕刻花紋圖案,若稍不小心,錘子的力量過重,就會將烏銅片刻穿,用力過輕,又會影響后面的打磨工序。
接下來,就是如何將銀子或金子走上去,這一道工序叫“走銀”,也是難度最大的工序。將純銀的銀屑,或純金的金屑,填充到圖案凹處,經高溫加熱,使烏銅均勻受熱,讓銀子或金子融化,流走于鏨刻的圖案凹痕中,以填滿為度,冷卻后銀子或金子,與烏銅片就自然融為一體。
之后的成型工序,就是將走銀后的烏銅片,按照原先設計好的器物器型,一片片焊接組裝起來,然后進行拋光打磨,將初成型的器物進行清理拋光處理。最后,是神奇的“捂黑”工序,要求用手掌捂起,待手出汗后,邊捂邊輕輕揉搓,通過長時間的人體汗液與烏銅接觸,使之發生反應,生成一層黑亮的氧化保護膜,此時烏銅坯,就呈烏黑發亮狀態,銀子的白色或金子的黃色線條,就呈然而現了。
煉銅、打片、剪樣、鑿刻、走銀、成形、組裝、揉黑……每一件烏銅走銀作品,都要經過這8個步驟。
烏銅走銀,匠人須掌握冶煉合金、雕刻造型、書法繪畫、微雕等技藝,從打制造型,到鏨字刻畫,再到熔銀打磨,都是十分精細的手工活。最關鍵的,心要靜,才能精力集中,浮躁,做不了這活。過去沒有氧炔焰,還得做一根細細的鐵管子,對著火焰用嘴使勁吹氣,將火焰吹去熔銀,費時費力,成本很高。
烏銅走銀最鼎盛的時代,是清末民初。當時,昆明有二三十家店鋪,經營烏銅走銀器,每年僅訂單就達四五千件,不少國民黨軍官,乃至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都喜歡訂做烏銅走銀,作為軍刀裝飾類禮品??谷諔馉幈l之后,人們購買能力下降,且貴金屬材料采購困難,而擁有配方的人,也相繼去世。七十年代末期,從事這門手藝的人越來越少。
烏銅走銀神秘之處,是祖傳的、秘不外傳的烏銅配方,和走銀用的“焊藥”,因此,烏銅走銀的首創者岳富家族,像守護自己的眼珠子似的,看護著配方,一直奉行“傳男不傳女”的規矩。傳至第五代,就沒有了合適的傳人,最后傳給了自家隔壁的工匠李加汝。李加汝為人敦厚老實,對這門技藝擁有濃厚興趣,贏得了岳家人的信任,得到了“烏銅走銀”的真傳。
1975年,金永才年僅18歲,是一名銀匠。當時,他和李加汝作為銀匠,經常參加禮拜天的趕集,不時會聚在一起。加上雙方的住處僅相隔半公里,時間一長,他便經常到孤寡老人李加汝家里,照顧李的飲食起居。1982年,李加汝正式將金永才收為徒弟,但并沒有把配方交給他,只是讓他和自己一起制作“烏銅走銀”。
直到1995年,80多歲的李加汝身體越來越差,經常住院。一次出院后,李加汝對金永才說:“烏銅走銀制作技藝,不能在我的手上丟失,不然我就成了民族的罪人?!彼言缫褜懞玫呐浞浇唤o金永才,命令他在15分鐘之內,必須背熟。時間一分一秒過去,馬蹄鐘的鐘聲一響,李加汝把配方一燒而凈。1996年,李加汝先生與世長辭,烏銅走銀的手藝,被金永才傳承下來,他成了官渡的烏銅走銀工藝傳承人。目前只有官渡的金永才、晉寧袁昆林、保山萬光紅、楊斌等少數幾個人,掌握這門絕技。
烏銅走銀傳承至今,生產方式,依舊以最原始的手工鍛打和制作為主,再加上技藝繁瑣,成本高,產量小,每個月的成品率,始終保持在二到三件。這樣的模式,嚴重制約著烏銅走銀的發展。因此,在保持手工鏨刻等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將烏銅走銀的技藝,與現代加工工藝相結合,同時增加學徒和工人,節約成本,縮短制作時間,是烏銅走銀發展過程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但無論如何,烏銅走銀,再次走入世人視線,引起世人矚目是個不爭的事實。而我們也將看到,這一經歷了百年風雨的驚世絕技,在新的世界和未來中大放異彩。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