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貴金屬交易所發布《貴金屬現貨市場2016-2017投資者系列調研報告》(下面稱《報告》),該報告顯示,國內貴金屬市場經過數年發展,大部分投資者已具備權益保護的知識和能力,但部分投資者盲目入市輕信非專業信源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市場環境的穩定,市場仍有必要加強保護投資者權益教育,貴金屬現貨行業的專門立法亟待出臺。
大部分投資者有權益保護的意識和知識,少數投資者輕信非專業信源
具體來看,天津貴金屬交易所發布的《報告》顯示,大部分投資者有權益保護的意識和知識。調查結果顯示,91.4%(合計)參與調查的貴金屬市場投資者對權益保護知識有一定了解。其中,非常了解30.2%,了解一些61.2%。
少部分投資者入市存在投機意識,市場仍有必要加強保護投資者權益教育,以維護市場穩定。投資者參與貴金屬交易的動機以“手頭有余錢,試試看”(49.9%)、“投資保值”(33.3%)為主,但有14.9%的受訪者表示進入貴金屬投資市場希望“能快速賺錢,不易虧損”,顯示市場上有少部分投資者入市存在一定盲目性,易導致投資者權益受損風險的提升。雖然此群體規模不大,但非理性心態在投資者中存在一定的傳播效應,不利于引導整個市場普及深化“理性投資”的觀念。
調研數據顯示,在“權益保護知識來源的權威性”的問題調研中,“通過投資平臺投訴解決”爭議的受訪者為尋求解決爭議而獲取信息的途徑方面,通過咨詢“交易平臺或專業人士”以及學習“相關行業知識和法律法規”的人群均超過六成,僅約兩成受訪者選擇“向身邊熟人打聽”(15.8%) 或通過“社交平臺交流”(20.8%)等非專業信源。而選擇“參與(或組織)集中表達爭議”的受訪者中,有超過五成以上群體傾向于“通過社交網絡等平臺交流”(67.1%)和“向身邊熟人打聽”(50.4%)等非專業信源獲取求助信息,而通過可靠渠道獲取信息的受訪者僅占兩成。
由此可知,理性表達訴求者更傾向選擇相對專業的信息來源,而“參與(或組織)群體集中表達爭議”的投資者作為爭議激化的主要潛在群體,更偏好通過信息龐雜、缺乏權威性的網絡社交平臺等非正規渠道獲取相關信息。報告提示,盲目輕信以人際傳播為基礎的開放式信源,或易導致權益爭議激化。
中國政法大學資本金融研究院院長劉紀鵬表示,在金融交易市場中擁有信息優勢、技術優勢的投資者與缺少辨別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弱的投資者相比具有更大的優勢。
貴金屬現貨行業專門立法亟待出臺
綜合投資者未來對權益保護的期望,可以發現,貴金屬現貨行業的專門立法亟待出臺,它將是投資者權益保護的重中之重?!秷蟾妗方Y果顯示,希望出臺現貨市場專門法規占比達到90.5%,居各項之首,顯示行業亟需專門立法,專項法律法規的建立和完善是多元化解決機制的基礎,是投資者權益保護關注的焦點。
“津貴所在呼吁行業各交易平臺加強對投資者權益保護工作重視的同時,專門對投資者權益保護現狀進行了客觀呈現和歸納,從市場交易端也佐證了一切創新發展要以行業自律和嚴守合規為前提,持續維護投資者權益是貴金屬現貨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的基礎,是引領和維護全行業健康成長的共同心聲?!苯蛸F所副總裁沈清表示。(來源:搜狐理財)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市商網微信號:otcbeta
匯通財經?| 引領財富 | 值得深度閱讀的行業門戶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查看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