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行知書
| 旅行 | 攻略 | 驢友 | 高端文玩|
行知書微信 suyatsen
我們知道珠子的歷史非常之久,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出現過的珠子也是不計其數。常見的老珠子配飾就有玉瑪瑙,陶瓷琉璃,有機材質及半寶石等種類。
此珠為藏地多見的一種玉質珠,制作此珠的玉質原材質地并不十分堅硬,經年使用后磨損痕跡十分明顯,珠體兩側平滑,孔口凹陷,孔道較大。
一、玉石瑪瑙類
西周瑪瑙:線條硬朗,打磨細膩
我們經常說的西瑪是“西周瑪瑙”的簡稱,顧名思義,西瑪產于西周,是以當時盛行的紅瑪瑙為材質制作的一種珠子。
西周時期,組佩成了貴族等級的標志,也是禮樂制度的組成之一。組佩出現的形式在《周禮》中有文字記載為:“上有雙衡,下有雙璜,沖牙,蠙珠以納其間?!薄洞蟠鞫Y》中也有“上有雙衡,下有雙璜,沖牙,蠙珠以納其間,琚禹以雜之”的記載。其中,衡,雙簧,沖牙等主要組成部分均為玉質,而我們所說的西瑪起到了連接各個組件的作用。
西周瑪瑙玉組配 現藏于陜西省考古研究院
西瑪當中,造型最具代表性的是竹節瑪瑙管,這種管珠的長度一般在3厘米左右,兩端口徑約1厘米。觀其孔道,西瑪通常采用的打孔方式是對打孔,也就是說孔道一般不會表現得非常平直,通常極大,管壁較薄,整體一般呈現半透明狀態。竹節雕刻處一般會有西周時期獨特的“一面坡”斜刀工藝,也有平素無紋的橫截面或方形或圓形或橢圓。和戰國時期的白瑪瑙管珠或水晶管不同,西周多使用紅瑪瑙制作管珠。另外一種常見的西瑪瑙是以“藥片”或“鼓珠”樣式存在的,以“藥片”樣式居多,在組佩中與藍色費昂斯珠并用。從數量上來說,這種西瑪珠子要遠多于管珠,具體是因為制作工藝還是社會等級制度造成,就無從考證了。
玉組佩示意圖
西周瑪瑙線條硬朗,打磨細膩,色澤紅顏而不失沉穩,下面我們就西瑪的這幾方面特征做一下詳述:
形制:西周瑪瑙的切割工藝是非??季康?。在當時來說,一顆完整品相的珠子在上手,幾乎很難找出形制上的缺陷。在西周時期,用非常簡單的工具不斷捶打制作珠子,每一次都非常細致,讓珠子接近理想的形狀,然后再打磨成型。盡管是如此的精心,但由于工具的限制,在西瑪不同層面的銜接處依然可分辨出鏈接痕跡。也正式這種落后的制作工藝于這種時代的烙印,后人在效仿時很那拿捏準確。從市場上經??吹降默F代仿制西瑪珠上來看,這種銜接痕跡或是處理的過度,痕跡突兀,或是過于精細,痕跡幾乎沒有??傊?,在真品對比之下立判真偽。要做到這點還需要玩家們多多接觸真品,體會其中的韻味。
瑪瑙管:西瑪當中,造型最具代表性的事瑪瑙管,這種管珠的長度一般在3厘米左右,兩端口徑約1厘米
孔道:與現代工具不同,古時打孔完全依靠手工,鉆孔時在孔道壁上留下的痕跡是不均勻的螺旋紋,有淺有深,孔道不會十分平直,并且孔口均偏大;而用現代工具鉆孔時留下的痕跡是均勻螺旋紋,深淺一致,孔道平直。但是由于當時是依靠研磨介質對珠體進行研磨,過程十分緩慢,因此在鉆孔的過程中很大程度上就已經給孔道內壁進行了多次拋光,再經過反復的佩戴,孔道內壁的光潔程度可想而知。而現代工具鉆孔完成后孔道內壁往往是磨砂狀的??纯椎肋@點幾乎適用于辨別任何材質的老珠子,因此十分重要。
西周瑪瑙孔道
顏色及質感:西瑪所使用的紅瑪瑙經過幾千年的洗禮,顏色雖然依舊紅顏但表現得十分內斂,而珠子表面的打磨工藝又十分的精細,這便是老珠子的魅力所在。試想,新工藝下,打磨越光澤則質感越強烈,色澤越明艷。而西瑪是相反的,珠子表面沒有耀眼的生光,質感硬朗,光潔內斂,這些表現都是需要幾千年的時間積累才能有的。
西周瑪瑙管
風化磨損:幾乎所有西瑪珠子表面上都會有磨損的痕跡,這種經由時間歷練的美感是無論處和也仿效不出來的。這里,筆者只提及一點:造成的痕跡一定是有層次感的,且痕跡雜亂無章。在放大鏡下觀察的話,老珠子收到磕碰之后會有一層氧化層附在上面,而且有深淺之分。仿造的老珠子卻沒有這種表現,一般磕碰痕跡內都留有毛茬,細心辨別的話不難發現,仿造的老珠子卻沒有這種表現。
西周瑪瑙珠體風化
研磨口:所謂研磨口是指孔口為開闊的喇叭口形式,孔道內壁比較粗糙,這其實是使用石英砂一類的鉆具打磨而成的,并不是西周瑪瑙的特征。殷墟出土的部分紅瑪瑙珠質地,造型據云與西瑪相似,但研磨痕跡明顯。此類紅瑪瑙甚至在商代之前就已經出現了,直至戰國時期仍有外埠民族在使用。后來隨著工具的進步,西周瑪瑙打磨更加細膩,沒有研磨痕跡,在此特意說明研磨口這種表征就是希望藏友不要將這兩類珠子混淆。
西周瑪瑙竹節形管珠
可以看出孔道打孔痕跡
藥師珠 唐球 唐八棱:皆為外域舶來品
唐球、唐八棱、藥師珠(此珠也可成為一線藥師瑪瑙,下文都以藥師珠稱之)這三種珠子都是當下比較流行的品種,很多藏友喜歡將這三種珠子作為配珠使用。這三種珠子其實是用不同種類的瑪瑙為材質制作而成的,外形也不盡相同,之所以放在一起來談,是因為它們都是古代印度及中亞地區制作的,是外域的舶來品,而并非人們想象之中的產于中國本土。
首先,我們談一下這三種珠子盛行的原因:唐球,唐八棱,藥師珠均和佛教相關,現今,西藏神秘風俗習慣和絢麗色彩文化對我們的影響很大,與佛教相關的珠子也很難不被人關注。而“唐”這個字眼,并非是因為唐球和唐八棱瑪瑙的制作工藝出現在唐代,大概是因為唐代佛教盛行的原因,也或許是因為此類珠子在唐朝大量出現,所以收藏者們在行業內約定俗成起了這個名字,抑或是根據瑪瑙的顏色來命名,如果是這樣,那么就應該稱作“糖球”??傊?,無論是上述哪種情況,這個稱謂都是近十幾年的事情。
唐球 唐橄欖珠
這三種珠子制作的起因我們不得而知,有可能處于單純的裝飾性目的,也有可能具備特殊的宗教意義,或者兩者均具備也有可能。說它可能具有宗教意義是因為佛教中沒有土葬,而這三種珠子又很少在墓葬中發現。在云南大理國的三塔表層遺跡中就曾發現大量的半寶石珠子,特別是被佛教重視的“七珍”之一的瑪瑙。這些珠子從形制,材料和工藝特征來看,相當一部分可能來自古代印度或者中亞地區。這其中就包括了唐球,唐八棱和藥師珠。但類似的珠子在廣泛地域都出現過,時間上也延續了數百年。從漢代到宋元,中亞和印度一直在制作這些形態的珠子。因此,這三種珠子并非我國所制,很有可能是通過貨易渠道進入中國的,有可能與當時佛教傳入有關。
八棱瑪瑙珠
此種形制的珠子大多由西亞地區制作,后經由貿易等渠道傳入到我國。珠體棱角有磨損痕跡,珠體兩側平滑,微有凹陷,有佩戴痕跡。
其次,雖然古印度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文化歷史源遠流長,但實際上,古代印度鮮有關歷史的文字記載,直至19世紀之前,我們幾乎對古代印度一無所知。所以也無法從文獻上找到關于這三類珠子的相關記載。但是眾所周知,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響最為深刻的國家之一,我國的佛教很大一部分是由印度傳入,所以,這三類珠子是隨佛教一起傳入古代中國并具有佛教象征意義的,還是僅僅作為裝飾品以貿易途徑進入古代中國的,目前還無從得知。
從目前我們可以認知到的歷史來講,由于墓葬中鮮有這三類珠子,我們只能再文化發展史上尋找蛛絲馬跡。早在盛唐時期,當時的南詔就已經佛教盛行。另一方面,當時的中國與中亞地區及印度各地早已形成具有龐大規模的貿易途徑,所以這三種珠子隨佛教一起傳入是非常便利且合乎情理的事情。除大理國外,當時的西藏也是一個宗教盛行的地方,隨佛教一起流入藏去的珠子更是不勝枚舉。而又因佛門中獨特的喪葬習俗,這些珠子鮮少出現在遺跡當中,大部分則以傳世的形式代代相傳,而今我們再西藏各地仍時常見到。
從歷史的傳承上來看,唐球,唐八棱和藥師珠有著相同的淵源,但制作工藝和材質還是有些區別的。下面分別介紹三種珠子。
藥師珠手串
這串藥師珠中間有一條天然形成的白色條紋,有的細如游絲,有的較寬,與整體深色調的珠體形成了明顯反差,十分漂亮
1、藥師珠
藥師珠又稱圓線珠、一線藥師瑪瑙等,珠子一般為扁圓形,中間有一條天然形成的白色條紋,有的細如游絲,有的較寬,與整體深色調的珠體形成了明顯反差,十分漂亮。藥師珠屬于纏絲瑪瑙一類,與普通纏絲瑪瑙繁瑣的紋路截然不同。藥師珠只有一條纏絲,直且寬,通常位于珠子的正中間。就像前文綜述中所寫的,藥師珠在古代可能具有宗教代表象征意義,而且具有貿易主的功能,所以再當時也是十分珍貴的。除去本身的價值以外,可能是由于其外形呈扁圓形,很適宜用來搭配念珠使用;又或許是因為這類珠子相傳是藥師佛手執之念珠,藥師佛修法都選用此類珠子,因此藥師珠就被認為是藥師佛的佛眼庇佑??傊?,藥師珠在藏傳佛教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深受信徒與收藏家的青睞。從收藏的角度來說,選擇藥師珠主要是看以下幾點:
藥師珠
顏色黑白分明,線條較寬
顏色及外形:好的藥師珠一定是黑白分明,中間的白線天然長城,線條越寬,越直,品相越好。需要注意的是,白線一定是天然形成的,而不是后天通過腐蝕工藝處理過的。用手觸摸白線部分,天然形成的一般會有明顯的凹凸層次感。通常白線是下陷的,線條越寬往往下陷就越明顯,而后天腐蝕工藝則不會出現這種情況。藥師珠的外形通常是扁圓形,但不宜過扁,應當選擇最趨近于圓形的。由于大多數藥師珠是傳世的,所以兩端的磨損痕跡比較明顯,但這種磨損諷刺自然,而不是人工造成的。用手把玩珠體時,磨損處絕不會感覺到痕跡,線條圓潤自然,包漿非常豐厚,有明顯的油潤感,這種光澤感是無論多么細膩的拋光工藝都做不到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藥師珠的尺寸通常在1-2厘米之間,通常尺寸越大越稀少,也有珠體在4里面以上的,但極為少見。
西亞藥師珠
西亞地區的藥師珠皮色中常見藍色,珠體表面光澤度不如早年間傳入藏區的藥師珠光澤度好,但也較為油潤。珠形多為扁圓形,正圓形非常稀少。
孔道:藥師珠孔道并不是很大,內部拋光異常光亮,是長久佩戴的結果。也有少數珠子孔道可以看出螺旋紋印記,螺旋紋路比較粗且不平直。藥師珠的孔口一般會有細微磨損,孔口邊緣由于繩子磨合會形成一個自然倒角,微微向內凹陷。新仿的藥師珠在孔口處就怎么也效仿不出這種細微的倒角樣式。且新仿制品往往會用打磨機研磨,這樣形成倒角的坡度就會比較大,遠不如自然形成的細膩。這點特征幾乎適用于所有的傳世珠子。
藥師珠孔道較小,孔口由磨損,是佩戴的痕跡
風化:藥師珠與所有以瑪瑙為材質制作的珠子一樣,表層上會出現“C”風化紋,有人也稱之為“蠅翅紋”“魚鱗紋”或者“馬蹄紋”。這種風化的紋路是由于撞擊形成的。幾乎所有的瑪瑙都是通信圓環狀結構,經過撞擊后,環狀鏈斷裂,表層脫落,在瑪瑙的表面就會形成風化現象。目前市場上針對這種現象有兩種常見的作假形式:第一種方式是用細微的鋼管認為敲擊珠子表面,造成珠體表層脫落,形成C形紋理,但是有些做工不好的就會呈現各種各樣的缺口。
這種作假的形式很粗糙:
其一,風化紋路很不自然,線條不柔和,讓人感覺十分堅硬;
其二,真正的老珠子,風化會出現在柱子最易磕碰的地方,而不是遍布珠體。
造假的珠子在與真正的老珠子的細加對比之后,有了一定經驗的藏友十分容易分辨。第二種方式是利用現代化機器仿舊,將珠子放在機器里面,讓機器不斷震動,使珠子自然撞擊形成磕碰痕跡?!翱呐觥币欢螘r間后,要將處理過的珠子進行拋光,以達到最“逼真”的效果。
分辨這種造價方式也有兩種方法,但要求藏友一定要有經驗并且足夠細心:
其一,珠體表層風化紋理沒有包漿,真正的老珠子包漿非常豐厚,尤其是唐球,唐八棱,藥師珠這種基本以傳世的形態存在的珠子,包漿會滲透進珠子的每個細節當中。老珠子的風化紋理事非常柔和、油潤的,絕不會像新做的珠子那樣毛糙。
其二,珠子空道理面沒有磨損,后文中會詳細地講解老珠子打孔的工藝,這里只略略一提。因為就目前來講,沒有任何一個造假者肯用磨具手工打孔,時間、精力都不允許,但電動工具形成的孔道是非常平直的,且留下的痕跡是均勻的,這些現象都有別于老珠子。此外,老珠子由于經常穿繩佩戴,其孔道早已被繩子自然拋光得如鏡面一般,且孔口均有磨損,新做的珠子是仿造不出這種感覺的。
藥師珠的孔道及風化兩點特征可以通用在唐球、唐八棱兩種珠子上面,后文不再贅述,僅簡言兩張珠子的其他特征。
珠體可見“C”形風化紋,同時出現磕碰痕跡,這些痕跡通常是因為經年佩戴形成
2、唐球 唐八棱
唐球、唐八棱珠是當下備受關注的老珠子品種之一,由于這兩種珠子有很多的共通性,在此放在一起來談。首先,我們講解一下唐球、唐八棱名稱的由來。從制作形式、工藝及材質上來分析,唐球、唐八棱應當制作于古代印度或者中亞地區,但因為幾乎從來沒有在墓葬出土的珠子中發現過唐球、唐八棱,同時,也沒有查閱到任何相關的文獻記載,所以,唐球、唐八棱傳入中國的時間難以確定。
但根據歷史來看,早在絲綢之路之前,中西珠子貿易就很頻繁。唐球、唐八棱很有可能就是通過絲綢之路來到中國的。那么唐球、唐八棱就不應當始于唐代,很有可能出現得更早,稱其為“唐”也就顯得不是十分合乎情理。讓人不禁懷疑,是否因為唐球、唐八棱珠所選用的瑪瑙材質一般為紅棕色,與使用的糖塊貼近,所以才得名為“糖球、糖八棱”珠。在此仇之路上出現過的珠子基本都有貿易功能。若是唐球、唐八棱在當時可以起到貿易作用,通過頻繁的貿易渠道進入中國,那么,在更多的地方必然會發現它們的身影,就像被發掘出的大量西域古玻璃珠一樣。
可是,實際上,唐球,唐八棱出現并不多。因此小編認為關于其名稱由來,第二種說法更貼切。雖然唐球、唐八棱這個稱謂在近年才出現,但究其根源,應該還是與古代佛教盛行有關系。佛教由古印度傳入,于唐代在中原各地盛行。這為可以搭配在佛珠上使用的唐球、唐八棱的傳入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也或許在古印度當地,唐球、唐八棱就有某種獨特的佛教象征作用,造成與佛教一起傳入中國。我們這里無法做出具體準確的考證,但無論是哪種原因,唐球、唐八棱應當與佛教悉數相關。
唐球 唐八棱手串
珠體包漿豐厚,磕碰痕跡明顯
除去名稱以外,唐球、唐八棱在所選材質上也是相通的,所選瑪瑙主要以棕紅色為主,略有深淺差別,非常有特點。還有一種非常特別的唐球、唐八棱珠,它們的表皮會呈現出灰色還有藍色,通常也稱之為灰皮唐球或者藍皮唐球,這種表征也會在藥師珠上出現?;移?、藍皮的現象非常罕見,僅僅出現在極少數的珠子上面。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小編有以下猜測:這可能是當時選擇的材質所導致的。由于天然瑪瑙中含有不同的元素,所以會表現出多種的色彩,我們常見的有紅、白、黃、綠、紫等。而且,藍皮珠往往是通體表現出表里如一的顏色,并不局限在某一片或者僅存表層,不似外部侵染或者腐蝕。因此,筆者更為贊同是由于選材問題造成藍皮珠的出現。關于灰皮珠的形成也有兩種猜測:第一種猜測是因為火供?;鸸┦俏鞑孛茏诜鸾讨幸环N非常特別的供養形式,以燃燒供品的方式供養本尊。供品中的五谷、金銀、寶珠等,分別象征了貪念、癡念、嗔癡、嫉妒、傲慢及各種業障。在進行火供儀式時,火焰灼燒珠體,造成珠體表面形成灰皮。另一種猜測是因為土壤侵蝕,前文中提到,唐球、唐八棱、藥師珠很少在墓葬中發現,但不排除沒有任何入土的情況。土壤有腐蝕性,會在珠體表面形成腐蝕層,許多出土的珠子,玉器上面都發現了這種現象,與灰皮所表現出的情形十分相近。由于這三種珠子極少出土,不排除這是造成灰皮珠較為少見的原因。也有說法認為藍皮珠也是由于這個原因造成的,但藍皮珠質地不似侵蝕,因此小編更為認同前面的說法。
目前,在市場上能拿到的仿品唐珠,唐八棱多以進口瑪瑙材料制作,與老珠子有十分明顯的區別。真正的老唐球,唐八棱內部幾乎很少有纏絲狀紋理,通體十分均勻,沒有明顯的結構;而仿品的唐球,唐八棱在光照下一般會有纏絲紋理。另外,我們在市場上還能見到一種打色的唐球,唐八棱珠。作假者利用老白瑪瑙珠子為原材質進行人工處理。由于珠子本身是有年份的,種種表現均與真正的唐球,唐八棱極為相似,如果不十分了解老珠子,很難區分開來。但唐球,唐八棱所表現出的顏色是十分均勻的,內部無疑結的色塊,不會出現深淺不一的現象。而作假的珠子會出現色塊凝結,從內部結構可以明顯看出,顏色是由一點開始慢慢發散開來的,二者還是有所區別的。
糖色瑪瑙橄欖珠
通體均勻,磨損圓滑,孔口由輕微磨損,棱角處磕碰痕跡明顯。
南紅瑪瑙:顏色鮮艷,質感溫潤
南紅瑪瑙作為裝飾品在很早以前就被人們開采利用。戰國時期,西南邊地的民族十分活躍,由于中心都市和貿易通道的打開,邊境民族已經能夠自行生產一部分裝飾用品。西南邊地民族通道上的石棺層出土了大量紅色瑪瑙珠子,里面就包括了如今說的南紅瑪瑙。為何獨將這種紅瑪瑙命名為南紅?很可能是因為南紅主要產于甘南迭部和云南保山,均有“南”字才博得此名??傊?,“南紅”一稱是近二十年間新的叫法,古代一般稱之為“赤玉”。由于連載主要簡述老珠子,所以下文主要對上述兩個產地的南紅瑪瑙做出簡介,面近年薪發現的四川涼山南紅瑪瑙則不在討論范圍之內。
南紅瑪瑙散珠
如上所述,南紅瑪瑙主要分為兩類,在內部結構與外在色彩表現上均有區別:
甘肅迭部南紅(甘南紅)。甘南紅色彩純正,顏色鮮亮明艷,色域較窄,通常在橘紅色和大紅色之間,也有少量偏深紅的顏色,鮮少出現霧狀結構。無論是紅色部分還是白芯,都具有很好的渾厚感。一般認為甘南紅的質量是南紅中最好的。
云南保山南紅(滇南紅)。歷史悠久的紅瑪瑙品種,幾乎伴隨著整個滇文化發展。滇文化作品中使用的很多紅瑪瑙,材質都十分接近或者就是滇南紅。只是因為當時審美觀的不同,抑或是文化背景的差異造成選色時的區別,而并非品種的差異。滇南紅的色彩艷麗,但是色調偏灰,色域較寬,可以是粉白,粉紅色,橘紅色,朱紅色,正紅色,深紅色,褐紅色等等。表面容易出現霧狀結構,看起來有稀糊感,且霧狀結構中霧的顏色更接近于白色,出現白芯的部分容易出現半水晶質特征。
紅色在中國傳統審美中具有無可替代的吉祥寓意,因此備受人們喜愛,南紅更是因為它鮮艷的色彩以及溫潤的質感而備受追捧。下面根據老南紅珠子的不同形狀將其暫分為三類:
1、瓜形珠
這種珠子造型是從宋遼時期開始出現的,元明時期達到巔峰,清代已經較為少見。其中矮樁瓜珠出現的年份相對要早一些,應該在宋元時期;中樁瓜珠一般為元明時期的產物。高樁瓜珠則是在明晚期或清代時期出現。這種斷代方式只是根據不同年代所制作的瓜珠中最具有代表性特征的形態而言的。瓜形珠是在研磨成形的珠子上進行了二次藝術加工,在珠體上等分出許多凸起的“瓜棱”,收到許多玩家的喜愛。另外,此類珠子較其他形制的南紅珠子而言,存世量較少,一直以來都是南紅珠子中最為昂貴的品種。
長瓜形南紅瑪瑙
南紅瑪瑙珠體潤紅,刻線內光潔具有油潤感,珠體兩側由于佩戴磨損至平滑。
2、藏區圓珠
圓珠在藏區南紅中是出現相對較晚的一種珠子。從珠子的形態來看,因為中原地區的文化背景使人們更偏愛圓形的珠子,因此圓珠出現的地區一般而言都更為接近中原。此外,倒角切圓的工藝是于清代中期左右才出現的,藏區這一類圓珠的年代也應與此相符。
老南紅圓珠
南紅瑪瑙由于經年佩戴光氣十足,兩側磨損平滑,孔口較大
3、算盤珠
算盤珠又成為片珠或者藥片。此類造型的珠子出現時間與對稱扁珠相近,應為清初時期,同樣也是在清末停止制作。算盤珠制作工藝水準良莠不齊,選料高低層次也各自不一,有的形態規整,選料考究,拋光精細,色潤紅,無破損,可謂佳品;有的則質地粗糙,工藝簡陋,珠面棱角清晰,實為下品。
老南紅瑪瑙算盤珠
算盤形老南紅珠子,由于經年佩戴光氣十足,兩側磨損平滑,但表面磕碰較為嚴重
遼金時期瑪瑙:材質樣式多彩多姿
遼國契丹人最初生活在歐亞草原上。與擁有固定土地的居民不同,他們對房屋,土地這樣的固定資產沒有概念,他們需與定居民族進行貿易交換。由于游牧的生活狀態和無法自給自足的經濟形勢,游牧民族最為珍視的就是手工藝品,能夠跟隨他們一起移動的出去馬匹,帳篷,牛羊以外就是手工藝品。一般來講,游牧民族中并沒有專門從事手工業的匠人,基本都是靠外力所得。這里所說的外力有可能是交換,也有可能是掠奪,因此,遼金時代早期的珠子從材質和樣式上來講是多姿多彩,非常豐富的。
遼金瑪瑙
契丹人喜愛黃金等貴金屬裝飾品,除此之外,他們大多還用瑪瑙、水晶等材質來制作飾品,但無論是瑪瑙還是水晶,在制作形制上都有別于漢文化中出現過的珠子
遼國手工藝品的突然興盛是在取得燕云十六州,建立國家之后,漢文化對遼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輿服志度上采用了漢遼兩制。雖然,契丹人一直偏愛瑪瑙,水晶等裝飾品,但中原以玉為最高等級的裝飾制度也為他們所接受。在題材方面和造型方面,遼金時期的珠玉加入了本民族的喜好,比如:春水,秋山,刺鵝錐等一類與游牧狩獵相關的圖案,這些圖案內容都是中原文化中不曾出現過的。但在工藝手法上仍舊延續了唐代的工藝,應是居住在燕云十六州的工匠所做,形成了獨特的時代特色。
契丹人對珠子的偏愛還表現在他們的貴族組佩上面,他們所用的組佩沿襲了中原地區的裝飾品等級制度,但在審美方面與中原地區截然不同,契丹貴族的項鏈和腰上的組合掛件都是漢文化中沒有出現過的樣式。契丹人信仰佛教,除了制作帶有漢族風格的裝飾品以外,摩羯耳環,琥珀項鏈,盾面指環等都是他們所特有的。契丹人喜愛黃金等貴金屬裝飾品,除此以外,他們大多還用瑪瑙,水晶等半寶石材料來制作裝飾品,但無論是瑪瑙還是水晶,在制作形制上都有別于漢文化中出現過的珠子。契丹人偏愛“瓜棱”形狀和“長管”形狀,從1986年發掘的遼代陳國公主與駙馬蕭紹矩合葬墓中出土的瑪瑙,水晶配飾上來看,遼代的瓜棱珠與長管珠,就是現在行業內稱為“唐瓜棱”與“唐管”的珠子。顯然,這里面用的唐字并不準確,應該是口口相傳過程中產生的謬誤。由于遼代的瓜棱珠與長管珠所選材質大多呈現出棕褐色,與糖色相似,所以,如果偏要以“唐”稱之,也應為“糖”字,而并非唐代的意思。
瓜棱珠與管珠所選材質與前文中介紹的唐球,唐八棱珠十分相近。從珠體形制及工藝特征角度來看,瓜棱珠與管珠也多是印度的舶來品,從漢代到宋元一直都有制作。工藝辨別,真偽優劣等評判因素可參照唐球,唐八棱中的描述,在此不再次做詳細說明。
第二大類--陶瓷琉璃。
陶瓷琉璃類
戰國蜻蜓眼:不可不知的四大顯著特征
戰國蜻蜓眼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因為珠子上面有一圈套一圈的紋飾,這種紋飾的樣子與蜻蜓的復眼十分相似,故此得名。它的制作工藝十分獨特,造型樣式上明顯受到了西方古珠玻璃珠的影響,是當時新興的一種工藝和裝飾風格。戰國蜻蜓眼這種珠子僅僅在戰國時期的二百多年間流行過,從出土的戰國蜻蜓眼的材質上來看,主要分成兩種:一種是琉璃胎蜻蜓眼,另一種是中國人自己創新出的陶胎蜻蜓眼。陶胎蜻蜓眼以陶土為胎體,繪制圖案后燒制成形。此外,還有比較特殊的陶胎蜻蜓眼,即在陶胎體上鑲嵌玻璃質的眼睛,在造型風格上與西方的古玻璃珠有顯著區別,下文就戰國蜻蜓眼的幾個特征做出說明。
琉璃胎蜻蜓眼
由于年代久遠,多數蜻蜓眼紋飾都已經脫落,保存完好的極為少見
1、材質及紋飾
戰國時期墓葬中的蜻蜓眼珠,一部分是西方舶來品,一部分是中國本土制作而成的。與西方古玻璃珠相比,紋飾上雖略有相似,但仍有許多不同之處。玻璃管上的突起狀眼睛紋飾以及陶胎蜻蜓眼上的眼睛紋飾是戰國蜻蜓眼所獨有的。這些珠子不僅工藝復雜,裝飾圖也非常細膩。往往在長不盈寸的珠體上繪制復雜抽象的圖案,所涵蓋的色彩從冷到暖,極為豐富。
三十眼琉璃珠 1990年長沙市瀏城橋M2出土 長沙市博物館藏
2、形狀
戰國蜻蜓眼從形狀上來看,主要有管型,方形,扁圓形,長圓形等幾種樣式。其中,方形的蜻蜓眼珠子和蜻蜓眼管子是中國人自創的形式,在出土的兩種戰國蜻蜓眼中均有發現。這種形式的創新很可能是一種中外文化的結合,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了中國人對珠子的審美需求與理解。
琉璃胎蜻蜓眼
體現了當時的最高工藝,但是由于制作年代久遠,傳世不多
3、工藝
戰國蜻蜓眼的制作工藝在戰爭中遺失,因此只在戰國時期短短的300年之間流傳過。根據出土的戰國蜻蜓眼珠子來看,裝飾效果不同的珠子很有可能是使用了不同的工藝。那么蜻蜓眼眼圈圖案是怎樣制作的呢?據分析,是預先制好有圖案的料棒,然后將燒造后還未冷卻的玻璃珠鑲乳其橫截面切片中,待其冷卻后即是成品。此外,還有一種獨特的鑲嵌眼圈的工藝:將幾個大小漸次的玻璃圈套成同心圓狀,鑲嵌于蜻蜓眼珠出現在歷史中的時間太短,有關于制作工藝的記載無處可尋,以致后一種工藝至今屢次嘗試也無法復原,令人甚為遺憾。
大英博物館藏中國制蜻蜓眼珠飾
4、戰國蜻蜓眼與西域古玻璃珠區別
古代的西域就是現代的新疆及中亞地區,是絲綢之路一個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商販,手工業者熙來攘往。受西亞和地中海沿岸制作工藝的影響,玻璃珠樣式也更趨近于西方,有的是隨意的水波紋圖樣,有些也會出現眼睛的紋飾,但風格上更趨近于西亞美術風格,有別于戰國蜻蜓眼。
日本美秀博物館藏網格紋蜻蜓眼珠
玻璃珠琉璃珠:二者的同與異
古代中國隊琉璃珠的稱謂有很多種,包括繆琳,瑯軒,陸琳,琉琳,玻黎,硝子,罐子玉,罐玉,藥玉等等。而在日常去分中,我們時常將不透明的玻璃珠子稱為“料珠”;把半透明的玻璃珠子稱為“琉璃珠”;把全透明的玻璃珠子稱為“玻璃珠”,這種區分方法很不準確,下文將首先敘述玻璃與琉璃的稱謂問題。
絞胎琉璃珠
此珠為清代制作,制作時攪動形成紋理,故作此名。絞胎琉璃顏色多樣,色澤明顯,極具裝飾性(絞胎琉璃工藝發源于地中海東岸,很可能時羅馬人制作)
玻璃和琉璃都是從最早出現的費昂斯工藝中衍生出來的,都是利用熔化石英燒造成品。琉璃是二次燒造,首先制作胎體,成形以后上玻璃釉,然后再入火燒造成器。中國人習慣將通過這種制作工藝燒造出的部件以及使用高鉛低溫制作的物品統稱為琉璃。
絞胎琉璃珠
此珠為清代制作,制作時攪動形成紋理,故作此名。
早在約羅馬帝國時期,西方就發明了吹制玻璃的工藝,這種工藝摒棄了模鑄的方法,一次燒造就可成形,在此之后的個人裝飾品和實用器皿基本上都采用這種方法制作。且玻璃制品耐高溫,質地透明,很受歡迎。唐宋時期由西方舶來了大量的玻璃器皿,“玻璃”一詞在宋代開始普遍起來。玻璃特指西方舶來品,而琉璃指的是本土燒制的低溫小件。西方玻璃器在中國古代十分珍貴,一直是皇帝賞玩的器具。
琉璃珠
受西亞和地中海沿岸制作工藝的影響,琉璃珠樣式也更趨近于西方,有的是隨意的水波紋圖樣,有些也會出現眼睛的紋飾
藥玉一詞也是在宋代出現的。由于宋代時玉料難得,而當時以玻璃仿玉的工藝已經相對成熟,便開始以“藥玉珠”替代玉珠,其實也就是指玻璃珠。元代有專門燒造玻璃的官方作場,稱為“罐玉局”,也是用來仿制玉器的。除此以外,還有用玻璃來仿制瓷器的,蘇東坡在《獨酌試藥玉滑盞》中寫道:“熔鉛煮白石,作玉真自欺。琢削為酒杯,規摩定州瓷?!痹娭袑敃r的制作工藝清晰的描述出來:以鉛作助燃劑熔化石英燒造酒杯,模仿當時的定州瓷器。高含鉛量一直是判斷中國本土玻璃的一個重要標準,因為中國古代所制的玻璃器物僅僅用于賞玩,而并非作為實用性器皿,所以基本上都是高含鉛量。
料珠:熔點低,比重大,多才多而鮮艷
從明代起,本土的低溫玻璃開始被稱為“料器”,之所以始稱料器,是與工藝流程相關,前文中提起過,琉璃采用的是二次燒造工藝,而玻璃是一次成形。所以,在玻璃的燒制過程中需要向玻璃溶液中添加著色劑,溶液冷卻卻前一次成形,而無須再上秞。當時制作玻璃,一般都是先準備好各種顏色的“料棍”,制作時熔化所需顏色的料棍即可。此時制作出的產品就是我們所說的“料器”“料珠”。料器與琉璃相比,沒有胎底,是藝人在火中即興創作出來的,需要一次成形,和真正的高溫玻璃相比,料器熔點低,比重大,色彩多而鮮明,這一直是中國低溫玻璃的特點。
琉璃制三眼天珠
此珠材質為琉璃,類似此類琉璃天珠后世有大量制作
各個時期的代表珠子分別是哪些?
各式各樣的玻璃珠幾乎貫穿了中國歷史,且備受人們喜愛。在目前已知的西周時期的葬墓中,我們發現了費昂斯珠的存在。它們充當過組佩的部件,貿易珠,裝飾品等等,可謂“身兼數職”,如敘述全面則應單獨立書,因此,在此章節只做籠統的說明,下文將各時期的代表珠子依次簡介。
1、早期費昂斯珠
西周時期的早期費昂斯玻璃珠主要有瓷白色,天藍色和麥綠色三種,呈現出圓珠,橄欖形珠和管珠等形態。珠子直徑通常在8-10毫米之間,長度一般為18毫米,直徑為4毫米。出土時,費昂斯珠表層通常被氧化,呈現半腐朽狀態,這也就是迄今為止出現最早的鉛鋇琉璃。
費昂斯珠子串成的珠衣
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品
2、漢代玻璃珠
漢代出土的玻璃珠以算盤形圓珠最多,其次是漁網墜形,橢圓形,菱形,橄欖形,扁扣形,多棱面形等;顏色以藍色為主,另外還有青,淡青,綠,湖水藍,白,月白,磚紅,紫褐色等。一般都為半透明,不透明的較少,均有穿孔,屬于氧化鉀-二氧化硅玻璃系統,通常稱為鉀玻璃或者鉀硅玻璃。
漢代玻璃珠
漢代出土的玻璃珠以算盤形圓珠最多
3、西域新疆玻璃珠
西域新疆的玻璃珠有明顯的異域風格,均出自中亞,坊間多稱為“樓蘭珠”。這些珠子形制和材質都非常豐富,制作工藝上也非常嫻熟,有些裝飾了眼睛圖案,類似于戰國蜻蜓眼;有些則是隨意的水波紋圖案,可以說是我們迄今能看到的最為豐富多彩,率性自然的一種珠子了。
西域新疆玻璃珠
西域新疆的玻璃珠有明顯的異域風格,均出自中亞,坊間多稱為“樓蘭珠”。
4、宋代琉璃貿易珠
南宋時期海上貿易十分發達,那時多用“五色燒珠”作為貿易珠使用,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琉璃貿易珠。這個時期的琉璃貿易珠外形呈現螺旋盤繞狀,非常有特點,大多數呈現藍色,半透明狀態。另有少量暗紅色的珠子,應為蘇州生產,意在模仿紅寶石,約11世紀早期制作。
宋代琉璃貿易珠
南宋時期海上貿易十分發達,那時多用“五色燒珠”作為貿易珠使用,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琉璃貿易珠。
5、元代琉璃珠
元代制作琉璃產業十分發達,并有特設的“罐玉局”為宮廷制作玻璃器。元代時期,幾乎所有外銷瓷器的地方都同時外銷琉璃珠,根據不同地區對于顏色喜好不同專門制作,豐富多彩。形制主要以算盤形為主,通常珠體上可見絞絲紋理。
元代琉璃珠
元代制作琉璃產業十分發達,并有特設的“罐玉局”為宮廷制作玻璃器。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strong>
西藏行知書,在這里讀懂西藏。
《西藏行知書》是唯一專注藏傳文玩,藏地風土人文與旅行的公眾號,
我們分享藏傳文玩與歷史文化,更分享藏地旅行路況和攻略,
你的每一次關注和轉發,都是我們前行的動力。
了解更多,請添加“西藏行知書”個人微信號:455988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