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比特幣又創新高了。按照目前的趨勢,破50000在本月是大概率事件 。 這樣的價格,我想一定又會驚掉很多人的眼球。至今,很多人是無法接受和理解,比特幣價格這樣粗暴的走勢的。尤其在每次看似利空消息之后,它都出乎意料的給人意料之中的驚喜。
誠然,這樣顯得很不低調。 這樣一個金融不是金融,貨幣不是貨幣的東西。怎么就這么屢禁不止,每次都變本加厲?
今天,想從非貨幣的角度去跟大家聊聊。算是拋磚引玉。 首先,我們現在要明確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比特幣目前對標的到底是誰? 看看眼下,首先不是以太坊,也不是萊特幣,更不是其他某某山寨數字貨幣。很多數字貨幣申稱要超過取代比特幣,其實更多是出于對于項目本身貼標簽,造聲勢。比特幣自己壓根沒在意這事。
直接說吧,比特幣對標的唯一可能目標就是:黃金。 目前看市值,比特幣剛過1000億美金,而黃金大概在8萬億左右。相差懸殊。姑且算是給比特幣自己貼金吧。 我們關心的是這兩個品種目前各自的特性和他們的受眾們的特殊心理。都有著極其相似的內在共同點。不搞清楚這一些,你就很難理解比特幣的“離譜”價格。
具體而言: 1、兩者都是數量恒定,不可再生。代表了稀缺性。這是一切物品炒作的前提。 2、背后都有強大的認知基礎。這一點十分關鍵。尤其是黃金經歷過去幾千年的朝代更替、格局動蕩,在人們的認知里形成了黃金代表財富,能保值增值的共同認知。一旦這樣的認知在足夠數量的人群中產生,就內生出了強大的生命力。這樣的強大甚至超過了某某機構(比如政府)的信用背書。 而,比特幣具有了這樣的認知特點(當然我們必須承認,從認知的基礎和人群數量還不能和黃金比較)。
從比特幣在2008年產生至今,短短9年時間,已經圈定了上百萬人成為它的忠實支持者。而這一群人相信并接受比特幣的價值,同樣形成了像黃金一樣“比特幣能保值增值”的認知。并且,越早參與的人,是真真切切從中獲得了巨額回報的。這樣的認知便得到了更深的鞏固。
3、特性穩定。這是作為儲備資產必須具備的特性之一。設想一下,一樣東西類似蒸汽一樣,即便很珍貴、數量恒定,但極度難保存,也很難作為人們儲值保值的資產。而黃金的物理特性穩定,對比來看,比特幣更是通過技術算法,一個區塊鏈賬戶就可以存儲。
4、易鑄就。黃金可以被作為金錠、項鏈、金條、戒指等很多形式,同樣,比特幣由于是字符串,簡單說外在體現出來的就是數字,理論上可以被無限細分。 明確了比特幣對標的對象是黃金之后。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既然對標的是黃金,以比特幣現在1000億的市值,作為全球幾十億老百姓的的儲值增值資產,夠嗎?分分一人才多少。 也許你會說,不一定所有人都認可比特幣作為儲值資產。是,現在是。但我們看到的趨勢是越來越多的人、公司、機構、國家開始認可了,并參與到了囤積比特幣的行列中。而這些新進入力量會不斷助推比特幣的價格走向新高。
不妨去看看真正在市場流通的比特幣是有多少,它其實不斷在縮減。所以有很多人在分析比特幣的K線圖的時候,動不動就說價格雖然上漲,但成交量不足,已經出現頂背離等等。 搞什么,那是因為有很多中產階級或者機構,買了之后把幣屯起來,作為資產配置組合了。股市技術分析那一套在比特幣身上,真的不怎么好用。
再來回答一下:為什么包括以太坊在內的數字貨幣不可能取代比特幣吧? 這個問題很有趣。因為很多人錯過了比特幣,就都在尋找下一個“比特幣”。于是很多項目方和媒體也都順著大眾的心理,開始宣揚自己就是下一個比特幣,理由是自己的愿景宏大、技術先進。其實,這是很荒謬且不負責任的做法。
為什么說呢?
因為在支撐比特幣的背后,壓根不是比特幣的技術多厲害、體驗多好?,F在很多山寨幣通過技術改進,早就比比特幣先進了。 比特幣坐穩幣王寶座,僅憑一個共識足以:世界上第一個數字貨幣,可以保值增值。 背后強大而眾多的支持者、利益集團如教徒一般守護著這個共識。就像漢王朝,繼位的君王不管多幼小、無能,只要你是王,就得供著拜著。這是整個王朝的共識。比特幣屹立于數字貨幣叢林,也是如此。
同樣的,我們看看黃金、白銀,為什么黃金最終成為了全球各國央行的儲備資產,而白銀沒有。很多人說是全球儲量、開采難以程度等的原因。這答案太教科書了。 看一組數據: 從貴金屬的地殼豐度,我們可以看到地殼的黃金白銀比率是約 1:19。這意味著在地上的銀是金子的19倍之多。然而,挖掘黃金白銀比約 1:9 — — 每盎司黃金只開采9盎司白銀 。采礦業的實際情況與科學估計截然不同。 根據 Thomson Reuters年度調查報告,有“地面上可識別”白銀儲備為 71,578 噸。相比于地面上187,200噸的黃金儲備要小得多。
盡管這樣,黃金對白銀的價格比率卻為 1: 70。換句話說,一兩黃金的價值就等于 70 兩銀子 !從Thomson Reuters 2014年的銀調查顯示,我們可以看到全球供應的銀自 2004 年以來雖然一直穩步上升。但同一份報告還顯示,全球白銀需求也一直高于供應,導致現貨白銀市場至少連續13年出現供不應求。
另一方面,黃金市場自2013以來連續出現黃金供應過剩。在與白銀相比較的13年里,黃金有七年盈余。 什么原因呢? 還是共識在起作用。最開始一小戳人認為黃金比白銀好,認為它的價值更大,逐漸這種共識蔓延開去,越來越多人接受了這樣的共識。共識得到了不斷的加強,加入的人越多,力量和影響力越大。直到最后,成為了全人類的的共識。(至于最開始那一小戳人為什么認為黃金比白銀好,這個不得而知,也許是巧合,也許是科學分析之后的,不深究) 至此之后,我們再也見不到第二個“黃金”,白銀也永遠不可能追上黃金的價格。
同樣的,我們也別期待以后的以太坊、萊特幣、門羅幣、達世幣、行云幣等等能追上比特幣。 人類可見的世界,可能永遠不會有第二個“比特幣”出現。 還有,背后的追趕者可以掛掉,但作為被追的比特幣如果掛掉,可不行,這會對數字貨幣帶來毀滅性的打擊。因為,這意味著共識和信仰的垮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