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子邊苗寨飛歌、白沙坡刺繡絢麗、黑魚洞弦子聲聲……冬日的文山大地,處處凝聚著團結的力量,綻放著和諧的歡笑。
11月19日至22日,由云南省民族宗教委主辦,麗江市委宣傳部、文山州民族宗教委協辦,。談起四天的探訪,記者們對文山這個山清水秀,有光榮傳統的革命老區,民生巨變、各民族共同進步,多民族和諧交融的美好畫卷感受至深。采訪團所到之處,飛揚著民情風采、呈現出民族和睦的美麗畫卷。如今,在文山州境內,示范創建活動如火如荼,正推動著這個邊疆民族自治州不斷邁向民族團結進步、邊疆繁榮穩定的新高地。
11月19日下午,采訪團一行來到了硯山縣平遠鎮田心民族學校。雖是周末,校長和老師們還是穿上了民族服裝來到學校,跟采訪團分享了田心民族學校的故事。田心民族學校是硯山唯一一所九年一貫制的學校,成立于1993年,二十多年的時間,田心民族學校不斷成長,教學成績突出,逐步形成了民族團結教育的典范。
一走進田心民族學校,各色展板映入眼簾:十九大精神、中國夢、學生活動、六個一活動……一個個展板描繪著田心民族學校開展民族團結活動的畫面。每一個展板都是田心民族學校用和而不同以及多元一體的民族觀和教育觀,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展現,在校園中不僅有“會說話的樹”,還有一面面的知識墻,采訪團的記者們紛紛拿出裝備,拍下每一個畫面。
田心民族學校自1993年建校以來,到目前共8任校長,每一任校長都有自己的辦學理念。但她說,每一位校長都不會忘記一個初衷——做好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田心民族學?,F有學生739人,少數民族學生占83.6%,包括回、壯、彝、苗等民族。
“六個一”活動是田心民族學校特有的民族團結教育活動。什么是“六個一”?“會跳一個少數民族舞蹈,會講一個少數民族故事,幫助一名少數民族貧困生,交一個少數民族朋友,邀請一個民族朋友跟自己過節,上一堂民族知識課?!爆F任校長馬妮娜說,推進民族團結,讓孩子從小就樹立民族團結的意識。
云南人民廣播電臺的記者文劍問道:“開展六個一活動以來,給學校帶來了哪些變化?”馬妮娜說:“以前,我們學校初中學業水平測試的成績排名都比較靠后,通過‘六個一’活動的開展,田心民族學校連續七年都是硯山縣中考成績第一名?!甭牭竭@樣的回答,記者們都有些驚訝。
“成績的提高只是一方面,通過‘六個一’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們交到了新朋友,和其他民族學生建立了友誼,提高了民族團結意識;通過手拉手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學會了關愛別人;各民族朋友一起過民族節日,建立了共同參與的平臺,讓學生、老師、家長融為一家,有效地推進了教學工作……這得感謝黨和政府的支持?!瘪R妮娜感動地說:,我們田心民族學校也有我們自己的‘田心夢’。我們的田心夢就是希望我們的師生能夠誠實、正直,和諧地在校園里工作和學習,并且以樂觀、自信的學習態度,面對校園生活?!?/span>
田心民族學校的活動不僅在校內開展,也會和其他民族學校開展合作,讓學生時時處處感受民族團結?!盁o論是學校的專題活動還是教學活動,都會把‘六個一’貫穿始終。我們每一位老師都要學會尊重、理解、分享、接納孩子?!瘪R妮娜說,各個民族是一家,我們要把各民族的學生當成我們的親人,我們的同伴,我們的家人?!拔覀兿M褡鍒F結之花不僅在校內開放,也要把它開到社會中去。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每一朵花都會綻放,我們要傾聽花開的聲音?!?/span>
11月19日下午,采訪團一行來到了文山州硯山縣。一路上,綠油油的菜地與穿著彝族服飾在地里勞作的村民構成一幅幅美麗的畫卷。
經過近兩個小時的車程,采訪團到達了稼依鎮聯興蔬菜種植合作社,一下車,記者們就被筐子里各式各樣的新鮮蔬菜吸引。
據硯山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盧赟介紹,聯興蔬菜種植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覆蓋了兩個社區、3個村委會、20余個村民小組,現有社員1260戶,包含了壯、彝等少數民族,合作社以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為核心,社員每年收益“工資+股金”3萬多元,收入是傳統自產自銷的6倍以上。
“要么就別干,要干就干好!”稼依鎮社區書記劉仙說。
“在合作社成立之前,當地村民的收入和現在對比有什么大的變化嗎?”云嶺先鋒雜志社的記者李美嬌問道。
“以前這里條件很艱苦,村民的收入非常低,自從合作社成立,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450元增加到10000余元。5年來,沒有一個外出務工人員,村民對生活的滿意度越來越高了?!眲⑾烧f。
稼衣鎮黨委書記納巨臣指著展板介紹說:“為推進精準扶貧,按照‘黨建帶、企業扶、社會幫”的扶貧思路,實現了建檔立卡戶‘四個一點’增收路子。去年初,我們免費向社區的精準扶貧戶、困難戶和社員530戶農戶發放了有機肥154.3噸,切實解決了貧困戶大春生產的困難?!?/span>
隨后,采訪團的記者有的去到了蔬菜車間,有的到田間。在地里勞作的彝族村民楊朵一邊把地里的菜采摘下來,一邊感嘆“村里有了合作社以后,我不僅能照顧好家庭,收入也越來越多了”。
劉仙介紹道,合作社的蔬菜大部分銷往香港、新加坡等地。前來收購蔬菜的香港客商告訴記者:“這里的蔬菜品質優良,口感也好,價格適中,香港的市民也都愛吃?!?/span>
當采訪團一行離開時,地里的人們還在勞作著。陽光下,村民額間滴落的汗水里,透著他們幸福的生活。
當采訪團來到距硯山縣城32公里的維摩彝族鄉黑魚洞村。一進村,就看到樹下圍坐著一群村民,有的拿著報紙,有的拿著弦子,有的村民手上則拿著繡到一半的刺繡。記者們走進一看,原來是縣委宣講團成員王翔正在組織村民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湊近一聽,王翔正在用彝語與村民們交流。
“黑魚洞村是一個純彝族村寨,全村共244戶人家。2016年底,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000余元。黑魚洞村已經被評為硯山縣‘縣級文明村’、‘民族團結示范村’等,不僅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們的精神文明方面也被注入了新的活力?!背幧娇h副縣長李明告訴記者。
黑魚洞村的民族文化廣場上,弦子傳承人張聰海彈奏著一曲悠揚歡快的弦子樂?!霸诤隰~洞村,無論你走到哪里都能聽到弦子的響聲和弦子舞的腳步聲。我十八歲學會了彈弦子,現在村里50多人會彈弦子,其中有20多人是我的徒弟?!睆埪敽D弥膼鄣南易?,驕傲地說道。
據了解,為把黑魚洞村打造成宜居宜游的美麗村莊,維摩鄉積極爭取資金和項目,堅持六個立足,抓好黑魚洞美麗宜居鄉村建設。而維摩鄉在保持彝族民居建筑特色的同時,充分考慮黑魚洞的地勢地貌,結合村寨特點,對村內民居進行“穿衣戴帽”,在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時更加突出彝族風情,打造出彝族特色與自然生態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和諧村寨。
“像這樣小的繡品您大概要繡多久?會銷往哪些地方?通過合作社組織的發展模式,您的收入有沒有增加,生活又發生了什么變化?”……記者們一邊參觀著展覽在柜里的各式繡品一邊問正在刺繡的村民楊秀芬。
“像這樣的荷包,大概兩天就能繡好,幾乎全部銷往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生活肯定是越過越好了,不像以前,活計多收入卻很少?,F在日子是越過越好了?!睏钚惴倚呛堑卣f道。
“走進黑魚洞村,大家都被這里的美景所陶醉,依山傍水,水天一線。村民管村里兩個波光粼粼的湖叫龍潭,祖祖輩輩都悉心照料著這一汪汪的清水。水潭邊上就是新建不久的民族團結廣場,傍晚,男女老少圍著火塘跳起彝族弦子舞,臉上的笑容,額頭的汗水……跳得是那么坦然,那么開心,那么自在。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在黑魚洞村,人們不僅傳承了頂燈弦子舞的技藝,更弘揚著其蘊含的‘團結登高’之精氣神?!痹颇先請笥浾咦蟪袊@道。
隨著車子的緩緩前行,映入采訪團眼簾的是一片產業加工示范區,一輛輛載滿貨物的大貨車呼嘯著奔向遠方,伴著清晨的風,采訪團來到了硯山工業園區。
“硯山縣工業園區建于2007年,園區規劃面積為39.81平方公里,空間布局為‘一園四區’,園區重點發展電子、玩具、服裝等轉移產業,新型建材、生物資源加工區等。并先后引入美泰玩具、中恒電子、金鼎紡織等企業,世界500強富士康科技集團已入駐園區,將在年內建成一期生產線。截至2017年9月底,硯山工業園區有入園企業58戶,有從業人員6966人,1至9月完成工業生產總值40.98億元?!背幧娇h委副書記吳桂有介紹道。
記者們紛紛感慨:“沒想到這小小硯山縣,竟然還有這么多大企業,企業發展了,硯山縣的經濟增長只會越來越快?!?/span>
隨后,采訪團來到了剛入駐園區的永盛杰科技有限公司,在公司總經理王敬鈞的帶領下,記者們參觀了生產車間,了解生產流程。
看到從車間里走出來的工人,,“在這里工作怎么樣?是怎么找到這里來工作的呢?”
“我是本地人,之前在外地打工,后來在網上看到家鄉的工業園區在招聘,就回來了,現在既能照顧孩子和老人,又能上班,而且這里的工作環境也很好?!惫と岁懝恹愋呛堑鼗卮鸬?。
這時,記者們聽到遠處傳來“下課時間到了”的聲音,硯山縣工業園區書記李國文介紹說,這是坐落在工業園區的云南技師學院硯山分院。在李國文主任的帶領下,采訪團一行來到了學校,踏上臺階便看到一排民族團結宣傳展板。
走進服裝縫紉實訓室,記者們看到同學們有的在剪裁、有的在畫圖樣,都忍不住拿出相機記錄這一刻?!澳憬衲陰讱q了?為什么會想學服裝設計呢?”……記者詢問一位正在畫圖的同學?!拔医衲?6歲,因為我是壯族,很喜歡我們壯族的服裝,想學習怎么制作和設計,以后能設計出更好看的少數民族服裝,讓更多人喜愛?!睆埻瑢W笑著回答道。
據了解,該學校目前在校生1561人,少數民族學生851人。設有汽車、商貿、應用技術3個系。同時,學院還結合硯山縣爭創“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單位”活動,依托學校服裝專業建設了民族服飾展廳、服裝設計實訓室和服裝縫紉實訓室。重在傳承、推廣硯山民族服飾、民族刺繡技藝。
沿著筆直整潔的水泥路,采訪團來到了麻栗坡天保鎮老寨村,大家都被村道兩邊掩映在綠樹中的一幢幢嶄新整齊的黃墻灰瓦兩層小樓所吸引。村民房前屋后栽有果樹,活動廣場上綠化樹郁郁蔥蔥,太陽能路燈整齊有序,陽光下的老寨村顯得寧靜祥和。
“截至目前,老寨村共有24戶98人,建檔立卡戶8戶??h委、縣政府對老寨的歷史和文化底蘊進行深度挖掘,明確了將老寨打造成‘紅色旅游新村’的發展定位,利用自然生態環境以及紅色文化,建設美麗宜居村寨。通過產業項目建設,實現農戶每年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20%以上,群眾的生產得到明顯改善,生活質量也明顯提高?!甭槔跗驴h委常委、副縣長陳仕龍介紹。
“文山采訪點中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寨。麻栗坡邊境線上的老寨,昔日硝煙戰場,如今的脫貧主戰場,紅色印跡隨處可見。走進村寨,徹底感受到了老寨的新變化……這些都受益于‘沿邊三年行動計劃’,壯族寨子里的百姓都住上了新房,如今正打算借助周邊的‘老山神炮軍事主題公園’發展紅色鄉村旅游,日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弊咴趯掗熎教沟拇宓郎?,云嶺先鋒雜志社的記者李美嬌由衷感嘆道。
老寨村的變化,只是沿邊村寨發展的一個縮影。自2015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實施“沿邊三年行動計劃”以來,麻栗坡縣在編制完成全縣24個沿邊行政村(社區、農場)432個沿邊自然村建設規劃的同時,集中力量、先行打造了老寨、上扣林、平安坡等5個省級試點村。
據縣委常委、縣委宣傳部部長李發瑛介紹:“通過建設,實現了老寨村穩定脫貧,同時實現全村24戶農戶全部住上抗震安全、宜居宜業、特色明顯的安居房;實現縣民主管理和群眾自我發展能力顯著提高,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蔚然成風?!?/span>
“以前從來沒想過我們會住上這樣好的房子?,F在的新房子有2層樓,200多平方米,花了40多萬元,政府補助一部分,自籌一部分?!笨粗约业男路?,老寨村小組長阮紹鋒很滿意,“我家還種了咖啡,養本地山羊,接下來準備搞農家樂和客棧,有了政府的支持和自己的努力,我相信未來的日子會更好?!?/span>
“這就是老山第一村??!”采訪團剛到猛硐瑤族鄉小坪寨村,看到村口牌坊上寫的“老山第一村”時,不禁感嘆道。小坪寨是距老山主峰最近的民族村寨,記者們迫不及待地踏入了這個充滿獨特民族韻味的小村莊。
“過去我們住的都是破土房、茅草房?,F在政策好了,幫我們蓋起了漂亮的房子,道路不僅寬敞平坦,路兩邊還有太陽能路燈?!毙∑赫宕彘L盤云華向記者介紹道,“在整個猛硐瑤族鄉,我們村算是脫貧村,通過實施特色產業培育工程,人均收入由原來的幾百元到現在的3000余元,現在村民的日子真是越過越好?!?/span>
居住在這里的瑤族有著濃厚的民族文化,同時,由于這里是戰區遺址,十余年的戰爭歷史給這里的民族文化融入了新的元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戰地軍營民族文化,每逢三月三、盤王節等傳統節日,村民們與當地駐軍一起,組織開展各種戰地軍營民族文化活動,村里的瑤族同胞們都會統一盛裝,男女青年對唱情歌,跳梆鼓舞,共慶美好佳節。
陳仕龍告訴記者:“通過全村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小坪寨村實施了基礎設施、經濟發展以及精神文明建設等項目,共完成69戶房屋新建及改造。同時,依托老山現代戰爭遺址、老山梯田等旅游資源,積極推動以沿邊地區民族文化。民風民俗為內容的民族風情游和老山情懷游建設,推動小坪寨經濟發展?!?/span>
“我們都相信,只要不斷探索、充分利用小坪寨的旅游資源,將會給游客感受與眾不同的軍營民族文化,在感受‘老山情懷’的同時也能體驗到多彩的‘瑤族風情’,小坪寨也會因為旅游業的發展走向致富的快車道?!庇浾邆冋J真地討論著在小坪寨村的采訪感受。
看到這邊境瑤族寨生產生活的改善,聽著村民用質樸的言語表達著過上幸福生活的感激,采訪團一行人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特別是聽到村民們說在脫貧致富的同時,會守護好國土、穩固好邊疆,記者們對這些淳樸村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11月21日正午時分,采訪團從麻栗坡出發,大巴車沿著山間彎彎曲曲的道路緩慢地行駛。馬關縣籠罩著白茫茫的大霧,可能是早晨下過雨的原因,大霧遲遲沒有散去。采訪團前往馬關縣都龍鎮的云南華聯鋅銦公司開始了采訪的第一站。
高大的廠房,先進的機械化設備,寬敞的園區,眼前的環境儼然是一個標準的現代化工業廠區。讓采訪團沒有想到的是,在這個偏遠的小鎮有一個文山州集采礦、選礦、冶煉為一體的國有控股企業,其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原“文山州都龍錫礦”。
享有“南疆明珠”之美譽的馬關縣都龍鋅錫銦多金屬礦床,探明稀貴金屬銦儲量6417噸,約占全球銦儲量的40%,位居全球第一;錫儲量31萬噸,位居全國第三;鋅儲量413萬噸,位居云南省第三。云南華聯鋅銦公司黨委書記牛輝說:“2016年的利潤是7億多,人均創利35萬,今年預計達到人均45萬?!?/span>
“云南華聯鋅銦公司在生產過程中,如何做到保護環境?員工主要來自什么地方?當地的失地農民如何安置?。
“堅持‘資源開采精細化、廢物利用最大化、環境污染最小化’的生產原則,通過污水安全檢測和項目合作,確保了外排水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Ⅲ類;堅持把綠色還給礦區的每一寸土地,礦區綠化覆蓋率達到可綠化區域的80%以上?!迸]x說,目前共解決失地農民就業1000多人,由于當地村民文化程度不高,公司安排了崗前培訓,通過培訓安排可以勝任的崗位進行工作。周邊村寨在公司從事裝礦、礦山秩序維護等從業人員已達600余人。
同時,云南華聯鋅銦公司履行社會責任,扎實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對都龍鎮大寨村委會16個村小組328戶貧困戶開展扶貧攻堅“掛包幫、轉走訪”工作,指派專人作為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長期駐扎大寨村委會開展扶貧工作,目前已有97戶脫貧。牛輝介紹,當地黨委政府非常重視工業發展,給予了很多政策支持,充分發揮了政府的服務職能,大家才能越來越好。
對于記者們最關心的礦業的發展是否對周邊的環境產生影響時,牛輝表示,公司按照“大型化、數字化、現代化”綠色露天礦山目標,建成了210萬噸/年綠色露天礦山。使采礦能力和生產效率大幅提升,徹底改變傳統的生產管理模式。同時,公司還加大對周邊村民的招聘,極大地解決了村民的就業問題,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11月21日下午,伴隨著細雨,采訪團驅車前往一個坐落于中越邊境羅家坪大山腳下的村莊——羅家坪村。
羅家坪村小組位于馬關縣金廠鎮,全村共有村民103戶451人。金廠鎮鎮長熊發兵在半路與采訪團會合,一路上,他給記者們講述了金廠鎮的故事。
熊發兵說,金廠鎮是馬關縣最小的鄉鎮之一,金廠鎮雖小,,因為金廠鎮有著38公里的邊境線。1980年,在羅家坪大山作戰時,羅家坪村絕大部分村民都是苗族,他們自發地為戰士們運送物資,送飯送水。在發起戰斗總攻開始之前,戰士們把身上手表、懷表等值錢的東西,交給了當地的村民,很多戰士犧牲后,村民把他們留下的遺物寄回了家鄉。
雖然當天氣候寒冷,但是當聽說金廠鎮有一座英雄山——羅家坪大山時,記者們都興致昂揚的想要登上大山主峰,走一走當年英雄烈士們走過的路。
半個多小時后,“以大山為家,以艱苦為榮”的羅家坪大山邊防部隊官兵營房舊址大門映入采訪團的眼簾,營房舊址內兩邊是重新修建的兩層鋼混水泥房,,西北角邊上矗立著一個銹跡斑斑的瞭望塔,舊營房前面的棵松樹依舊挺拔,樹腳長滿野草和青苔,樹腳下面前方用石頭砌成的墻面上,“銘記歷史,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標語字樣還明顯可見。
民族畫報社的記者曾穎頗有感觸地說:“云霧繚繞的山太美,不過三十年前,這里卻是血雨腥風的土地。歷史長河中,多少普通人的命運沉浮,令人唏噓。邊民可敬,和平彌珍?!?/span>
隨后,采訪團走進羅家坪村,有兩個視覺符號格外引人注目。蘆笙特色大門和苗族文化長廊展示這里的民族文化特色,處處可見的革命英雄壁畫則訴說著永恒的榮光。此外,村間水泥道路寬敞干凈,特色民居黃墻磁瓦錯落有致。羅家坪村是擁軍支前示范點,具有優良的革命傳統,是全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先后被授予“州級民族團結示范村”“省級文明村”“平安村寨”等多項殊榮。記者們走訪了路邊正在鋪水泥地面的一戶人家。記者看到寬敞明亮的兩層小樓,一家人干勁十足,小孩子也來幫助父母拿工具,鋪水泥。村民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話說著:“沒有想過這么快就住上這么好的房子,房子修好了,日子會更好?!?/span>
據悉,羅家坪村目前主要圍繞民族文化,打造苗族特色旅游村。修繕蘆笙特色宅門,啟動實施苗族特色民居改造,建設苗族文藝廣場、文化長廊,并組建了苗族文藝表演隊。圍繞紅色文化,打造戰地特色旅游村。修繕了主峰碑、營房、場地、階梯等戰場遺址,積極挖掘戰爭事跡故事,與此同時興建一批戰爭年代吃野菜、包谷飯,過艱苦樸素生活的農家庭院,讓游客到此能憶苦思甜。
(民族時報全媒體記者王云飛 楊清旺 陳一諾 梅然)
民族時報 ?
民族家園 ?時代記憶
長按,識別二維碼,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