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雕塑 2016
New Sculptures 2016
新雕塑2016將于2016年8月6日(本周六)在Hi藝術中心開幕。第三回新雕塑群展我們將為大家呈現26位藝術家共56件雕塑作品。展覽開幕當天,Hi藝術中心將在開幕前13:30-15:00發起以“新雕塑的可能性”為主題的論壇。歡迎大家前來觀展、參與討論。
展期:
2016.08.06-2016.09.07
開放時間:
周二至周日 ?10:00-18:00
電話:
010-59756999
地址:
北京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商務園B36-B座1層
參展藝術家:
北 彩子、陳文才、杜春風、杜英奇、、金釹、
李慶陽、李偉&劉知音、李鑫宇、李藝濃、李贏、
任俊華、湯杰、王禮軍、吳大偉、吳玥、閆磊、
顏石林、曾健勇、曾良超、占研、張弱、張一、
張勇、張哲溢、鄭路
新雕塑2016參展作品預覽
▼
北 彩子
?
1981 生于日本神奈川縣
2003 本科畢業于東京多摩美術大學美術學部雕刻專業
2006 研究生畢業于東京多摩美術大學研究生部美術研究科
▼ 在這件作品中我表達了黑夜里我的恐懼感,同時也表達出坐在床上的安靜的感覺,這些感覺都在我的腦中并存著。
北 彩子 黑暗中的毯子 2015 綜合材料 140×140×90cm
北 彩子 失去的記憶 2015 木材、樹脂 155×40×70cm
▲ 我無法看清我的回憶。我嘗試著去把它找回來而不得。我無法記起的模糊回憶去了哪兒,無法描繪出我的回憶,但是我知道它被扭曲了。
▼
陳文才
1988 生于廣東省
2012 本科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
現生活工作于廣州
▼《致青春之系列作品》以木雕創作,描述青年人在社會中理想與物欲碰撞的幾種狀態 ,此系列作品三件,以青春期期間“擱置”、“束縛”、“自我閹割” 幾種常見的狀態為線索展開,呈現青年人內心系列化的心理活動,致在經歷中或已消逝的青春。之一作品呈現了掛置在斧頭上的小羊,無辜的神情,表現出一種無奈被擱置的狀態。之二作品中呈現出被各種思緒亂箭般射釘住的雄鷹,雄鷹以十字架形式展開,表現一種被外力束縛的雄心壯志、自我犧牲的奉獻精神的一種狀態。之三作品呈現了閹割的兔子,在心理層面自我閹割的一種狀態,閹割的生殖器部位仿生出盤栽式枯枝,一種生命力的壓制與個人價值意義上的迷失。
陳文才 致青春1-擱置 2014 香樟木、桃木、鐵 100×45×168cm
陳文才 致青春2-束縛 2014 香樟木、銅 220×48×150cm
陳文才 致青春3-閹割 2014 松木、九里香、鐵 120×45×168cm
▼《我述說如你所見系列》木雕創作是延續《致青春之系列》所創作的作品,描述青年人在社會中理想與物欲碰撞后的心理狀態 ,此系列作品女青年男青年兩件,女青年以蜷縮的身體狀態,背部的眼睛小心翼翼地審視著外部的世界,加之被突凸的崎角所包圍著,傳遞80后女青年的孤獨、迷茫、自我保護的另一面心理情緒。80后男青年以古埃及式直立的身體和緊箍的工業時代螺紋鋼鋼釘呈現,飽滿的身軀里滲透著一陣陣束縛感,警惕、無奈、等待的一面心理狀態。呈現青年人內心灰色間階的心理活動,述說一種對生命、人生價值有所思的青春樣式。
我述說如你所見-女青年 2015?香樟木、九里香、松木、黃牛角?
115×80×30cm
▼
杜春風
?
1986 生于浙江杭州
2010 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
現生活工作于杭州
▼ 在金凱瑞的《楚門的世界》里,他認識到身邊的所有事情都是虛假后,不惜一切代價逃出這個令他噤若寒蟬的小城,走出這片虛擬的世界,去尋找屬于自己的真實。生活的現實中,在世界的垂直面,一個通向內心與未知的門懸置一隅,世界在我們與內心正是這一扇門隔離了兩個平行的空間。當一種虛妄覆蓋了現實,自我被團團圍繞而無所遁形。在面對未知和面對自我有太多種可能,我試圖營造一個窺探未知與自我極限的情境。
杜春風 天使之門 2013 香樟木&現成品 150×25×38cm
▼
杜英奇
1989 生于山東濰坊
2016 研究生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
杜英奇 墮落的騎士 2016 石膏、玻璃鋼、原子灰 25×20×55cm
杜英奇的這組用廢棄的模具做的雕塑有兩種觀看方法,一種是,他這個一直在學習做寫實雕塑的人,做了一組抽象和半抽象的作品。另一種是,他做寫實還是抽象不重要,我們需要注意的卻是,他居然會想到用翻制雕塑的碎模子來做雕塑,這等于是有一個人在包裝盒和盒內裝的貴重東西之間,反而選擇了撕開扔掉的包裝盒,不是嗎?
一個闊達的心靈能做到取舍無礙,能在一切早已經被人限定好了的事物中做到出入自由。因此顯然,杜英奇用模具做的雕塑,讓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心靈如何擺脫了某種“厚實的屏障”,開發了自己創意源泉。一個藝術家的真正潛力正是在這種地方。
——王瑞蕓
杜英奇 鷹 2015 石膏 60×50×45cm
▼
1979 ?生于福建 ? ? ? ? ? ? ? ? ? ? ? ? ? ??
2010 ?本科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
2012 ?就職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
2016 ?研究生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
點 ?2014 ? 鐵絲 尺寸可變?
山水系列 2016 黃銅絲 36×30×64cm
在《山水系列》作品中,我用現代非常熟知和易得的材料鐵絲為媒介,以全程手工的形式編織圖像。表現中國文化精髓當中的寫意水墨山水,營造出宋人山水的意蘊。以傳達中國文化審美中的獨特理念,意于虛實之間的國畫意境。另外作品制作的體驗和經歷也成為我的藝術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山水系列1 2016 硅青銅 45×17×17cm
?山水系列2 ?2016 硅青銅 35×17×17cm
?山水系列3 ?2016 硅青銅 15×12×7cm
▼
?金釹
1984 生于河北秦皇島
2007 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
現生活工作于北京
▼ 長久以來我一直對十幾歲少年少女的身體狀態感興趣,他們的肢體像植物新生的枝椏肆意生長,他們待發育的性征模糊躊躇,還難以界定,這種肆意和模糊讓我著迷。我總是在尋找,觀察這種獨特的狀態,在佛造像中,在巴爾蒂斯的畫中,在筱山紀信的攝影中都能體會到這份獨特。這次展覽中展出的兩件雕塑是我自己對這種感受的一個總結,在雕塑中性別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打開的身體放下的心性,在那個轉瞬即逝的階段不受羈絆的自我。對我來說這份存在于每個人身體中的自在值得反復揣摩回味。
金釹 自在一 2015 鑄銅著化學色&木 83×51×53cm
金釹 自在二 2016 鑄銅化學著色 88×41×73cm?
▼
李慶陽
1988 生于遼寧營口
2013?畢業于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
現居北京
▼ 高原行者是我在創作“未知生物”系列之中的一件作品。在這一系列作品的探索中,我一直在思考: 如何讓一個未知的東西在情感上使人覺得不那么的陌生。如何在形象層面去創造一種新的邏輯上成立的未知,而不是將幾種東西簡單的組合。如何在最后的表達方式上不那么的“仿生”。對我而言,藝術的最大魅力在于可以無窮盡的發揮想象力去創新。
李慶陽 高原行者 2016 雞翅木、鐵、電機等 60×35×140cm
▼
李偉&劉知音
李偉
1980 生于山西
2006 本科畢業于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
2010 研究生畢業于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
劉知音
1980 生于遼寧大連 ?
2004 本科畢業于魯迅美術學院服裝系
2008 研究生畢業于魯迅美術學院服裝系
現居遼寧大連
▼ 初見,只是不經意間相遇,便宛若似曾相識。初遇時一切都是那樣的美好與驚艷,和諧而自然,所有的時光都是快樂的,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憧憬。每個人心中都有著一種初遇的情結,每一個故事都將伴隨著一段深深的記憶。倘若我們可以回到相遇的原點,若只如初見,那該多好!
李偉&劉知音 若只如初見 2016 鑄銅化學著色 180×40×120cm
▼
李鑫宇
1988 生于遼寧
2011 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
現居北京
▼ 我做的作品其實是我的貓貓狗狗們平時的狀態,打鬧,在雪里打滾,只是做的過程中以其他動物來表現它們。天天在玩,玩著玩著作品就玩出來了,這些雕塑是我生活的記錄,記錄著所有感動我的東西,記錄著我的生活。
李鑫宇 謐 2016 鑄銅化學著色 ?42×35×35cm
李鑫宇 瞬間2 ?2016 鑄銅化學著色 ?60×80×41cm
李鑫宇 逍遙 2016 ?鑄銅化學著色 54×30×50cm
▼
李藝濃
?
1988 生于黑龍江哈爾濱
2012 本科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
2016 研究生畢業于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
現居北京
▼ 系列作品《做個好人以便看起來像個好人》延續了我“干擾”維度的興趣,在三維的雕塑上用二維平面去詮釋,頭發、眼睛、衣服等都是通過平面化來表現的。沒有了根根發絲、沒有了復雜的眼部結構、沒有了褶皺的衣紋,仿佛是平面國人與立體國人的結合或者是一種矛盾體。因為他們不再是單純的二維生物,也不是三維的生物,變成了“中間人”?!皟蓢木用瘛币苍S會把他們視為“怪物”,不再接受他們,他們也許再也回不到自己的國度,是一群找不到歸屬感的異類。
?
▲ 藝術家李藝濃《做個好人以便看起來像個好人》系列作品
他們處在維度灰色地帶,開始思考如何定位自己,“中間人”面對如何自處,有時甚至會否定自己,變得茫然而不知所措。他們的眼睛大多凝視遠方,但是眼神都沒有對焦,好像充滿希望同時又有些呆滯,盡管內心矛盾同時又微笑著,希望做個“好人”,臉上依然透著單純和善良。好人系列從現實意義上來說其實是一種黑色幽默,所謂的“好人”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好人,“好人”的概念很難被定義,但我想訴說的“好人”是懂得如何自處,從而不再彷徨,會被環境所接受的人,也可以說成是好的狀態的人。處在邊界地帶的世界,在這里無可爭議是艱難找到的。
李藝濃 做個好人以便看起來像個好人 No.1 2016?
鑄銅丙烯著色 47×30×20cm
李藝濃 做個好人以便看起來像個好人 No.2 2016?
鑄銅丙烯著色 40×25×20cm
李藝濃 做個好人以便看起來像個好人 No.3 2016?
鑄銅丙烯著色 47×26×25cm
李藝濃 做個好人以便看起來像個好人 No.4 2016?
鑄銅丙烯著色 30×20×47cm
李藝濃 做個好人以便看起來像個好人 No.5 2016?
鑄銅丙烯著色 55×30×20cm
李藝濃 做個好人以便看起來像個好人 No.6 2016?
鑄銅丙烯著色 50×25×25cm
李藝濃 做個好人以便看起來像個好人 No.7 2016?
鑄銅丙烯著色 55×33×22cm
李藝濃 做個好人以便看起來像個好人 No.8 2016?
鑄銅丙烯著色 57×37×22cm
李藝濃 做個好人以便看起來像個好人 No.9 2016?
鑄銅丙烯著色 55×33×22cm
▼
李贏
1985 生于湖南 ?? ? ??
2010 本科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
2011 考入中央美術學院為隋建國先生的研究生
2013 交換學習于荷蘭Royal Academy of ?Art, the Hague
▼ 就我當個“作品”而言,看來是研究形態、物質材料、空間及時間這些方面。但在我看來從來沒有“完”一件作品,我只是在制造無限的關系,強調關系內部活動、力量、發展——“單件物(部件、微關系)“只是承載了一些我提出的點,“后面的作品”會連接到這些觸點發展出新的觸點。甚至每個“不同系列”之間它們在某些觸點上產生連接。我敞開無限的口,使得作品在隨時運轉變化中,沒人能預料到它最終發展成什么格局。即使我生命終結,它們也會由于觀者的個人特性,不同視角的進入“編排”出不同的作品。每件物(部件、微關系)觸發下的體驗(視覺、精神、情感······),在每個人個體那再調動出來虛擬拼接。我的創作是關于人在身體感知物質、空間、時間之后,人體官能的接收、感知經驗儲存及喚醒虛擬再編造這連串發展未知的過程。
李贏 此時·何處-黑白 2012-2013 漆包不銹鋼、水曲柳 230×250×120cm ?
▼
任俊華
1978 生于山東
2005 畢業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
▼ 兒子坐在父親的肩上,很少的動作和表情,兒子的向往和期待,父親的責任與引領,一種恒定的關系。
任俊華 父與子 2016 鑄銅丙烯著色 20×30×80cm
▼ 面對生活的各種不確定性,渴望得到友善和接納。
任俊華 安慰 2016 椴木 19×16×31cm
▼ 人的內心是貧窮的,當恩典下來的時候,人的內心才有和平。
任俊華 靈鴿 2016 椴木 ?11×22×33cm
▼ 借用了一個漢字‘我’人人心中都有一把刀保護自己,論斷別人。做這件作品也是反思自己吧。
任俊華 手戈 2016 椴木 16×19×31cm
▼ “只要一洗,全身就干凈了”。心要洗需要書上的話語。
任俊華 洗 2016 椴木 15×22×24cm
▼ 和更多的時候暗喻為王和貪欲,“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愿意的惡我到去做?!迸c私欲的糾纏不清的關系。
任俊華 與虎為伴 2016 椴木 14×34×31cm
▼
湯杰
1989 生于湖南
2013 本科畢業于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
2016 研究生畢業于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
▼ 音動乎心,魚翔于鼓。玲瓏四犯,無材補天。這是較為玩樂的一件作品,并沒有太多的思考,利用簡單的物理結構設計,讓自然的石頭有規律的碰擊鼓面,石頭形狀的不一碰撞的接觸點也會不一樣,讓作品在動律中尋找一點偶然。
湯杰 石語 2015 石、鼓、機械裝置 200×200×400cm
▼
王禮軍?
?
1982 生于湖南醴陵
2003 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附中
2008 本科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
2013 研究生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
現工作生活于北京
▼ 我用雕塑的概念將一塊標準尺寸的復合多層板分割,無一廢棄的全利用,制作成“作品”、“包裝箱”和“展臺”。無差別的整體被分成了層級,一塊平面的型板,在空間中實現了另一種別樣的存在。
王禮軍 一塊規格為244×122×1.75cm復合多層板 2016?
多層板、丙烯著色 34×34×178cm
▼ 我對物的物理空間與自我的生存空間感興趣。老舊家具逐漸退出我們的生活空間,我把它們帶到我的工作室,涂抹上粉筆,于是有了作品《布新》。當大量的舊家具占據我工作室的空間時,我又把《布新》作品中的舊家具拆解,創作了《把桌子裝進它的抽屜里》、《把柜子裝進它的抽屜里》。抽屜原本是一個收納物件的空間載體,我把它依托的家具本身收納其中,既是對原物件最大的空間壓縮,也是對物性與空間的轉換?!伴_”與“合”是語言形式,也是物像本身的存在方式。
王禮軍 把柜子裝進它的抽屜里 ?2015 木家具 粉筆 ?68×45×25cm ?
王禮軍 把桌子裝進它的抽屜里2 2015 木家具 粉筆 ?50×120×12cm
▼
吳大偉
1982 生于內蒙古
2007 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第一工作室
現居北京
▼ 我們很難否認知覺的封閉性,在無限的世界里,心靈的極限并非真的極限,也許是一種完全超越我們認知能力的實在。我希望關注內在而得以自醒,去重新審視“存在”的真實與否及其意義和價值?,F實空間對應意識的思維空間,使我們無法理解非空間的存在。時間留下痕跡,在另一個意義維度上,我們試圖思考無法思考的性質,而我們注定無法把握它。
吳大偉 時間的醉影 2016 鑄銅 68×69×198cm
▼
吳玥?
? ? ? ?
1982 生于重慶
2006 本科畢業于川音成都美術學院雕塑系
2016 研究生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
▼ 我描述的都是中國70,80年代的老舊建筑,他們都是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城鄉建筑,例如廠區宿舍,教學樓,校門,倉庫等等。我在其中出生,學習,玩耍,他們不僅承載我的兒時記憶,也承載絕大多數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他們既不顯赫也不宏大,但卻折射出那個質樸年代最平凡最動人的生活細節。我感動于這些強烈的人文信息。舊建筑的老式結構,斑駁的質感,在我眼里就是“時間”,“空間”還有“重量”,我嘗試將其轉化為雕塑語言和材料語言,將他們都擬作紀念碑,因為我認為他們莊嚴靜穆的氣息值得留存,一方面是我對質樸年代的感懷,一方面也是對中國城市保留自身的歷史故事做出的呼吁。
吳玥 被遺忘的宮殿3 2016 水泥、木板 54×100cm
吳玥 被遺忘的宮殿4 2016 水泥、玻璃 52×85cm
吳玥 被遺忘的宮殿5 2016 水泥、鐵板 43×70cm
▼
閆磊
1983 生于河北邯鄲?
2002 畢業于河北曲周師范學校美術專業
2006 本科畢業于河北師范大學雕塑系
現居北京
▼ 小丑又走上了舞臺,今天的表演又開始了,可臺下并沒有幾個觀眾,不過這是常有的事兒,再少的觀眾也要開始表演了。他在舞臺上踮著腳不停地旋轉,上臺前,老板給他胳膊上套上的長盒子使他很不自在,但他知道這是為了更搞笑一些。舞臺上的他使出了渾身解數,可臺下并沒有幾個人感到好笑,表演結束后小丑沒有卸妝,因為他在等待下幾位觀眾,下一場演出。
閆磊 舞臺 2015 青銅化學著色 35×52×123cm?
▼ 每當音樂響起,總是身不由己,走進夢幻世界,一切變得很神奇,每當音樂響起,情愿身不由己,夢幻世界如此美麗,寧愿留在那里,音樂響起,看到真誠的臉,音樂響起,看到善良的臉,音樂響起,看到美的臉,音樂響起,不覺淚流滿面,每當音樂響起,心緒漸漸平靜,漫漫自由地呼吸,喜悅來到心里,每當音樂響起.幸福流了滿臉。?
借用楊樂的歌詞來表達雕塑的意境,不管人生有多苦多累,音樂真真切切的可以撫慰我們的心靈,為我們療傷。
閆磊 音樂響起 2015 青銅化學著色 36×45×60cm?
▼
顏石林
1982 生于湖南長沙
2007 本科畢業于湖北美術學院雕塑專業
現工作生活于北京宋莊
▼ 作品以鳥和少年組合成天使形象,但又以懷疑注視和手勢上捏拿不確定的琢磨感呈現,這是我對幸福感的一種思量?;蛟S幸福只是我們一種感覺,不相干的人鳥組合成天使本身就是相互關系的幸福,互為補充的幸福鑰匙。當然這把鑰匙只是存放在我們的心里。
顏石林 Key to happiness 2015 鑄銅化學著色 66×62×172cm
▼
曾健勇
1971 生于廣東澄海 ?
1994 畢業于國立華僑大學藝術系中國畫專業 ?
1995 結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研修班 ?
現工作生活于北京
▼ 我一直在解決水墨畫的空間問題,想跳出架上的限制。于是我使用墻面拼貼方式,快速的、更大限度的影響空間。這畢竟是平面的方式,我又增加了一些立體的元素。后來我干脆將立體元素獨立出來,就有了這批立體作品。
?
我只是借用平面繪畫的經驗來制造立體,所以我不覺得是在雕塑,而是在畫立體的作品。
曾健勇 路過 2015 鑄銅化學著色 30×80×84cm
曾健勇 規訓者 2016 鑄銅化學著色 36×27×144cm
曾健勇 約翰 2016 鑄銅化學著色 40×35×190cm
▼
曾良超?
1988 生于四川內江
2012 本科畢業于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雕塑專業
2016 研究生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
現工作生活于成都
工作室的一塊廢磚頭上,某天突然長出了一支小蘑菇。短暫而嬌嫩的一世?,恰似,板磚上的溫柔。生來,不為占領腳下的寸地。死去,僅為點綴了他人的夢。
建筑,是人為了生存劃分的空間。卻是拒絕自然,發酵貪婪的牢籠。膨脹的心總將饑餓的目光投向遠處?;\子再堅固,也鎖不住焦躁的腳步。
他們尋尋覓覓、形形色色、匆匆忙忙、庸庸碌碌。雖居高臨下,又誠惶誠恐,為的僅是自己的夢。
曾良超 ?迷.城 ?2016 ?柏木、香樟、烏木、金絲楠木、
槐木、松木等 225×73×47cm?
曾良超 《迷.城 》局部
▼
占研
?
1984?生于湖北黃石
2010 本科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
2013 研究生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
現生活工作于廣州
▼ “人”與“天”似乎總是有著某種內在的聯系,我們似乎總是能夠感受到這種聯系,但卻又難以表達清楚 。作品將星宿圖與帶有性別符號的雙螺旋基因模型進行有機組合。利用機械聯動的方式作為一種語言,暗喻著“天”與“人”之間那種難以述說的互動關系。
占研 幸運摩天輪 2016 鋁合金、不銹鋼、亞克力、電機、
繼電器等 110×50×130cm
▼
張弱
1982 生于河北省邯鄲市
2006 畢業于河北師范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雕塑系
這臺OLIVER牌子的打字機產于1910年代的美國。那正值中國辛亥革命前后,大時代風雨中裹挾了百年滄桑的中國近代史。我用它做了中國舞獅的獅頭,,當作獅身上的毛發甲片。
?
作品的靈感來源于兩河文明時期《受傷的母獅》,這是亞述帝國時期最精彩的浮雕。中箭的母獅,滿身鮮血淋漓,后半身已經癱瘓在地,似乎已經到了死亡的邊緣, 但它仍撐起結實的前腳,昂首吼,既痛苦,又不甘心就此倒下去,形象極其悲壯。
百年的中國也一樣背負著滿身創傷,舞獅人依然沒有放棄,拖著沉重的歷史,選擇前行。
張弱 受傷的舞獅 2016 古董打字機、舊書、鑄銅化學著色 150×43×100cm
▼
張一
1984 生于山東
2003 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附中
2008 本科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
2014 研究生畢業于紐約工作室學校雕塑系
▼ 有一次,我躺在地板上,把一片銅絲網混合硅膠捂在胸前,想翻制出乳房間的凹陷。硅膠和固化劑的比例調錯了,躺了6個小時,硅膠才凝固。地板挺涼,開始還挺傷感,心理莫名其妙的痛感和銅絲扎在皮膚上的刺痛是吻合的。6小時成了一次冥想,心理的痛轉化到了那一束材料上。我用當時的襯衫包裹了那次的經驗,最后這個東西像會發聲一樣,每次看它,它都好像在“嗚嗚”地叫。
張一 胸腔的鳴叫 2015 竹、石膏、鐵絲、布、橡膠 43×19×18cm?
▼ 我的東西都是用自己的手做的,“手”本身也是一個主題,我翻過自己很多只手。通常我拿它們當成抽象的形體組合、把玩。而它們自己總有揮之不去的形象的聲明,講述自己的故事。這一個是我在美國留學后回北京前做的最后一個東西,前進還是后退?去還是留?分開吧還是在一起?
張一 爬 2015 石膏、皮筋 18×8×10cm
▼
張勇
1971 生于北京 ?
1992 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附屬中學?
1997 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
2004 清華美院雕塑研修班?
現工作生活于北京
▼ 我的作品是精神性的,而不是對自然的描摹,這是一種想象,一種特定的場景設計,在馴獸師和馬之間,有一種依戀,一種不舍,一種淡淡的惆悵和無可奈何。馴獸師是一種文化的象征,這是對當代生活中,許多離別,許多舍棄的一種象征的表達。
張勇 馴獸師 2015 鑄銅化學著色 65×16×58cm
▼
張哲溢
1975 生于桂林
1998 本科畢業于廣西師范大學
2002 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研究生課程班
獨立藝術家,自由撰稿人
現居北京
▼ 《皮浪 Pyrrho》王安石曰“波乃水之皮”。蘇東坡對曰“若真如此,滑者,水之骨也”。中國古人的一句玩笑是作品《皮浪Pyrrho》的靈感來源之一,希臘古典時期哲學家、懷疑論鼻祖“皮浪”曾隨亞歷山大大軍東征印度,有人認為他的思想受到過當時印度盛傳的佛教的影響。皮浪曾在大海巨浪下的危舟中形色鎮定,生活中也始終保持著一顆“不動心”。作品用近萬粒堅硬的LOZ積木顆粒拼裝成柔軟的液體形態,將具體場景用數字化、碎片化的當下語言進行組合,構成了古典意境與現代美學相交融的當下思考。
張哲溢 皮浪 2015 LOZ顆粒 50×45×27cm
張哲溢《皮浪》作品局部
▼
鄭路
1978 出生于內蒙古赤峰
2003 本科畢業于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
2007 研究生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
2006年1-5月 學習于法國國立高等美術學院
現工作生活于北京
▼ 雕塑作品是由真實的超大號鋼制魚鉤焊接而成的人的心臟整體結構,鋼鉤內向焊接,所以在心臟輪廓外部為光滑的鉤體豎向結構,光滑的外表結構和充滿危險的鉤體內部結構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鄭路 榮譽的墳墓 2015 不銹鋼 150×110×160cm